靜宜大學 社企文創-碩士生「沈春美」論文報告 !
[新媒社 記者張銀澤/採訪報導] 靜宜大學社企文創碩士碩二期末「論文報告」:性別暴力專題-恐怖情人指導教授:「楊安仁神父」- 研究報告生:「沈春美」 社團法人臺中市原住民關懷促進協會理事長
ㄧ、摘要
新冠肺炎的疫情正在嚴重蔓延,這種對生活恐慌與焦慮,就像恐怖情人ㄧ樣你必須要去面對,不知何時要暴發人生的悲劇。時間的磨合接觸才更顯出病毒的無情。恐怖情人暴力行為除了自身的安全也擔憂周邊親人受傷害,生活困在極度恐慌中,恐怖情人就像新冠肺炎一樣在時間中期待明日之光。
二、恐怖情人的社會案例
資源發達多元化的網路系統上關於恐怖情人攻擊事件可謂琳琅滿目,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司調查顯示,2019年曾經發生6萬多親密關係暴力案件,每半年就發生20件以上情殺及重大情殺案。臺灣的恐怖情人越來越多 ,接二連三,殺妻殺夫殺親人,手段兇殘,甚至分屍湮滅證據。列舉三件社會新聞中社會恐怖情人的案例:
(ㄧ)(自由日報2021年3月26日)臺南市27歲黃姓男子與已離婚29歲詹姓女子同事交往,詹女認為黃男情緒控管不好,提出分手。對黃男電話與視訊不回不讀,黃嫌不滿恐嚇,詹女申請保護令。警方傳訊黃嫌到案約制。黃男為挽回,闖入詹女家談判,竟持刀殺死詹母,歐打詹女阿嬤。這個案例引發問題研討。
1.恐怖情人分手前要謹慎處理,社會資源如何協助。
2.周邊的親人要保護好自身安全與危機處理。
3.保護令有效嗎?
4.警察局到案約制,是否引起嫌犯再度不滿,社會社工員與心理師何時進場輔導。
(二)(TVBS 2017年10月20日)凌晨臺大校園發生潑酸情殺案。張姓臺科大畢25歲,因為感情問題到台大研一女宿舍前,找台大生謝姓23歲談判。溝通10分鐘雙方爭執,張男竟潑酸傷及無辜女保舍與駱姓學生,並持刀追砍謝男6刀,隨後自刎身亡。原來張姓與謝姓同志情侶,經常参加同性權益社團。前年9月謝男被張男勒頸後決定分手,談不攏,謝男刻意疏遠避不见面,惹怒張男,悲劇由此發生。
這個案例,面對社會同志問題比較多層性,提出4個問題。
1. 社會快速變遷,多元社會多元性交,複雜的情感問題,造成社會的各種多元角色與立場,同性交往傳統與新進潮流思想差異,社會觀點與社會安全及責任問題,構成社會人際與家庭結構的複雜化。
2.同志男性為女性化傾向,可否住女生宿舍。
3.無辜校園女生保舍被潑酸傷害,工作職責及安全設施。
4.恐怖情人屢次在高學府發生,世新大學情殺案、17直播主情殺案等,性別教
育與倫理道德教育,校園治安與維持善良風氣。
(三)(聯合報 2018年3月1日)台大碩士張姓懷疑前女友移情別戀,47刀砍殺前女友,判刑15年。張姓曾參加台大校內電玩比賽奪獎,獲「台大宅王」稱號,網路認識,同居3年,個性不合,女方要求分手。這個案例提出3個思考問題:
1.資訊發達,年輕人埋頭在虛擬空間,人與人實際交流減少,整天面對冰冷的
機器訴說感情,處理五根綜雜的人性問題,無法細微分析。網路交流安全需
知。
2.高知識分子我慢、自我、自傲、自私的心態,對於高知識分子宅男在情商與
知商的認知與輔導。
3.中央社報導,判決書中,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詩句,「愛不是佔有,也不是被
佔有,愛只在愛中滿足」,這個情節太偉大。我認為「愛情像氣球昇華會破掉
,親情像皮球踢不掉。」唯有認知與責任,才能永續經營。
點閱新聞恐怖情人屢見被炒熱,社會問題給予新聞太多故事。目前新冠肺炎蔓延嚴重,人類的生命受到極大的威脅,恐怖情人社會問題的新聞就減少,但恐怖情人的暴力並未消失,因為環境的隔離讓人的親密關係淡泊,恐怖情人的暴力,如吳佩瑩心理師 (2020年7月31日),在風傳媒新聞「愛心理」談到,愛情暴力是「太多的關注」、「發展太快」、「太好無微不至的照顧」,無法喘息的愛情。恐怖情人仍然存在於社會的某一個角落,讓親密的人無法和平相處。
新聞媒體因為新冠肺炎急速發生又嚴重蔓延,人類的社會結構面臨極大的改變,任何人都有患病的可能,人心惶惶,所有眼光就往疫情投注,面對疫情患病的恐懼因而改變人類行為的模式。在外面需隨時戴口罩,人的喜怒哀樂被這層口罩淹蓋,根據疾情中心指示,全球14億人感染疫情24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到2021年5月為止,還在繼續蔓延中。臺灣剛開始感染新冠肺炎,就感受到熱鬧的整條大街呈現空巷的寧靜,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突然冷凍,生命共同體受到威脅,台灣人的素養良好全部一致行動。恐怖情人被迫壓抑的內在暴力也暫時冷卻。溫飽安逸慾念多,人的感情縱慾失去理智時,暴力者的生活大部分沒有壓力與無所事事。這場空前的疫情災難,希望社會的暴力行為能減少,人類的良知能有所覺醒帶給生命溫馨的人生。共患難之後,生死別離,情感教育的適時輔導才能體會生命的可貴。
三、恐怖情人的產生
恐怖情人從字面上,可知因愛生恨的感情問題,因無法得到後而破壞的社會暴力問題,因情緒、無知、自我、自私、自卑等個人涵養而產生的情侶與家庭暴力的問題。分四級解說恐怖情人產生的因素:
(一) 潛在心理因素
一般而言,個人行為引起的恐怖情人潛在心理因素可分:
1.自我中心:自我權威、控制慾特強,目中無人,極端份子。
2.疑心病重:極度沒有自信與安全感,屬於精神心理疾病,對自我失去信心。
3.情緒易失控:環境、教育、身心、人際關係種種的情緒,造成無法控制的肢
體暴力與言語惡向的暴力傾向。
4.佔有慾強:因嫉妒而產生極端行為。
5.因藥物或酒精成蔭,產生生理惡習,影響到心理層面健全。
以上歸納大都恐怖情人俱備的特徵。
暴力情感問題客觀的事實往往有不同的結局,無知的感情沖昏理智時,就只能說幼稚的佔有慾望戰勝了愛的真諦。恐怖情人前題就是侵犯個人自由,死纏爛打影響受害者的生活作息、人際關係、工作型態、親密關係及家庭關係皆受到嚴重衝擊,甚至連生命都一起賠上,不甘心退出感情糾紛,為了得不到而共同滅亡的暴力心理問題。恐怖情人暴力事件新聞媒體屢見不鮮。情殺與暴力事件已經不限於婚姻關係,親密關係包含同居、男女朋友、學友情侶、舊情人等關係。社會人際綜情複雜,人類思想的潛意識受環境潛移默化,情感教育需從家庭做起,古言修身齊家治本平天下,雖然無法改變大環境,在情感教育上還是修身齊家治本為主。
(二)大腦的反射作用
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反應,中樞神經經過外界刺激做出規律的回應,神經訊號由感受器發生,每個動作都會保護生命如眨眼、唾腺等,是屬於反射作用,天生具有反射行為。
人類行為的反映與思想邏輯的因果論,在大腦的唯識與覺性上互相牽引的因緣關係。(張春興2004)感覺與知覺的關係,先有感覺以生理器官與環境中的接觸收到的訊息感覺,再經大腦統合作用選擇性做出解釋的歴程,這是心理作用。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右腦:掌理非語言的功能,如空間、視覺、認知等,屬於感覺的動態情感。左腦:掌理語言方面的功能,如語言、說話、閱讀、書寫等,屬於靜態辨識的智慧。左腦戰勝右難情緒就可控制,左腦比右腦重要。
如果慣用側是一致性,比如慣用性都是右邊或是另一左邊,就代表左右大腦平衡發展。如果左右差異不一致,代表左右大腦發展受干擾。有失衡狀態。
李政家(2019)在「疾病,從大腦失衡開始」書中提到,大腦失衡的早期治療關鍵在於找出病因,排除外在因素避免繼續惡化。另外透過檢測找出退化的大腦神經區域。簡易檢測方式有兩種:
1. 觀察原始反射現象:在大腦的發育過程中,觀察兒女與成人是否殘留原始反
射現象,來阻礙大腦的發展。
2.慣用側檢測:了解左右腦有無失衡。有四種測試可進行:
(1)找到慣用眼:閉上左眼或右眼,找到目標物在中間,就是慣用眼。
(2)找到慣用耳:直覺上用那個耳朵試聽牆上隔壁聲音,就是慣用耳。
(3)找到慣用手:習慣使用寫字或拿東西的手,就是慣用手。
(4)找到慣用脚:沒有意識與指令下,直覺會去踢球的腳,就是慣用腳。
還有更多學者的簡易測試,可以簡測任何人類的覺性,如味覺、嗅覺、淚
腺等,檢視大腦是否有無退化踪跡。這次新冠肺炎的特癥,味覺與嗅覺因
細菌感染,造成大腦系統也發炎,目前無藥物可醫治,只能用自己的免疫
系統來與細菌抵抗。找出日常生活的壓力來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
早起的習慣,避免熬夜,多曬陽光,飲食均衡增加人體免疫力,提昇細胞
健康,減少晚餐食量睡前4小時不進餐,減少3C產品使用時間,為自己
打造最有效率的健康表,身心健康快樂生活。
(三)潛在意識
診斷個人行為的理論學家漢米彌頓(Gordon Hamilton,1917)提出人在情境中,受到潛在意識的影響,結合本身意志、意識的反應,產生精神的人格分析特徵。人的思考邏輯影響其行為的功能。佛洛伊德心理分析論「人的決定論」(deterministic view of man),認為個人的行為受環境、家庭及潛意識的控制,而產生的人類行為論。這包含了人格分析、個人認知、家庭論理、人類文化的淵源、社會地位角色、社會資源與機遇等。從大環境延伸到個人行為,一連串的系統理論,引暴出情感暴力的問題。
漢米彌頓在社會心理學研究提出三大主題範圍:
1.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研究個人在社會的行為、認知、動機、感
恩、思考而決定對他人的印象、態度與相對行動力。
2.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研究他人與我的關係,他人影響自我的思想,
感恩與行為。
3.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關注人際中如何進行正面與負面的互動。如
暴力觸發、抑止或攻擊行為的情境。就像恐怖情人的排斥、喜歡與傷害。這些微觀的日常生活與人際的分析層次來了解社會結構的構成與運作。如自我、認知、情緒、行為與認同受到社會結構與團體互動的影響,包含社會不平等與權力關係。
ㄧ般親密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分手也需要時間。從認知、接納、破裂、結束都是潛意識的認定,「我覺得如何」讓感情問題一直蔓延下去,直到無法控制。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心~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提出,核心素養「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導向教育的界定轉化與實踐國家教育課程及教育研究。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参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歷程與經驗的智慧結晶。從小培養學習面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的潛意識可以由後天的性情教育而改變心性的陶冶。這次新冠肺炎國民的素養就是過去的經驗培養出來,社會問題還要政府的策略務實轉化與實踐。恐怖情人帶給社會的不安定,家庭親密關係暴力行為的恐怖生活。在潛意識的潛移默化中,基本教育融入素養轉化與身心的調適,激發對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社會關懷與法律的保障是克服恐懼的支持力量。
(四)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或FOG)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中提出暴力的對象與角色,有下類5種型態。
1.有被虐待的習慣,但不愛他,本性行為。
2.在乎他的感受,自己焦慮與害怕,却習慣性的接受勉強他的霸凌。(因為愛
他習慣成自然)
3.生活的經濟費用需要依賴對方。
4.母性的發揮,離不開兒女
5.曾經做過虧心事,感覺對不起他,為了贖罪。明知受暴力傾向,還苦苦相
處。人類行為因果論中的情緒勒索,大多累積多少辛酸故事。在恐怖情人社
會案例中,雖有偶發事件,但因果關係非ㄧ朝一日所促成的。
蘇珊博士說情緒勒索的關係,以犧牲自己的需求為代價去滿足別人的需求。通過對別人的讓步,而自我感覺的安全假象,得以棲身其中而感自慰,為了避免衝突和對立。但也同時失去了一個建立健康關係的機會。以我們的意願、健康和快樂為代價,迫使我們妥協、服從、滿足他們的要求。周慕姿(2017年2月24日)在天下雜誌說,情緒勒索可能在有意無意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冷漠等直接與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負面情緒,如挫敗、恐懼、無奈、罪惡等,這些感覺讓被勒索者的內心受傷害。為了減少不舒服而順從,長久累積形成惡性循環,而失去自我做主的自由與能力,造成身心受傷。
為何受勒索者無法抗拒,原因有二:
1.根深柢固的恐懼、焦慮與害怕情緒無法自拔。2.太過在乎別人的覺受,被這些焦慮與害怕引發了「習慣性的罪惡感」,沒有達到別人的要求,就是我的錯。社會道德秩序對社會有相當維持社會良善風氣,但被教導到失去自我與主權,對個人的身心造成痛苦傷害就是情緒勒索。
呂秋遠(2017年2月13日)在風傳媒的風生活、情感、心理的專題中指出,情感勒索不只是親密關係才有,在工作單位受到主管違反情理的壓迫也是情緒勒索。在情緒勒索中有6大點的症狀:
1.要求:根據需求提出不合理要求。
2.抗拒:認為不合理而感覺不舒服。
3.壓力:被施加壓力感到恐懼、內疚而照做
4.威脅:糟到被勒索者拒絕而威脅對方。
5.屈服:緩解自己內心的焦灼而屈服。
6.重覆:需求、施壓、屈服的連繫上演而成慣性。
這種慣性可稱為「習慣性的罪惡感」。
在學術上情緒勒索是用FOG簡稱代表,F(Fear)恐懼,O(Obligstion)責任,G(Guilt)內疚。蘇珊博士指出,人類最深的恐懼在嬰兒期就自然存在,原始嬰兒恐懼感遇到周遭逆境壓迫,就自然被喚醒。勒索者使用懲罰或自我懲罰威脅受勒索者,以達到目的。有時也利用獎賞的吸引條件來讓被勒索者,服從並聽從認命。人類感情生活知性的感覺非常複雜,傳統的社會結構讓女人趨於弱勢,無才就是德。古代女人辛苦煮飯服侍家人用餐後,最後一個吃飯就是女人。隨著文明資訊發達,女男平等、性別平等教育,女人才開始活在自我的人生。但先天的母性大愛中在情感生活中一直付出是無怨言。
所以情緒勒索與情感勒索的角度在於受勒索的人是否自願,內心是否喜悅,女人為了家庭的美滿幸福自動付出奉獻,就非情緒勒索。知性受覺的平衡感隨時變化,就像天氣在喜怒哀樂無常中變化,在親密關係中情緒勒索隨時間的成長是會變化,兩性家庭情感教育可以從磨合中體驗夫妻珍貴喜樂的相處之道。但父母教育孩子要尊重子女的自我成長,不能強勢灌輸父母自我教育。親情關係有時會被道德绑架,而成應盡義務。但是人類生活沒有一定準則秩序與論理道德就非異於文明世界。情緒勒索是可以受教育,社會的社工支援、家庭的情感教育,面對種種情緒勒索在學校可謂最好最早的情感教育。
靜宜大學楊安仁神父在性別暴力碩士專題教學研究課程中針對情感教育提出一系類研討,「尊重」「拒絕」與「被拒絕」,「喜歡」、「愛」在國小、國中、高中直到大學,都是學生好奇、想去探索的議題。研究中關於愛與分享,特別提醒尊重彼此身體自主權與性自主權。還提起自主權受法律保障。
在宗教團體是有信條的約束,對於情緒勒索與情感勒索之間,在於自由的角度與愛心的判斷,人生漫長的路上最終還以幸福快樂為準則。蘇珊博士形容受勒索者無需像希臘神話中阿特拉斯神用自己的雙肩扛起整個天穹,人非巨人無需壓抑自我的情緒。在親密關係中,迷失方向,FOG勒索者釋放的迷霧,其實是我們內心的陰霾,怕被拋棄的恐懼感,錯誤的內疚心理作祟,只要受勒索者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從軟弱的態度中學習陽光正向面,讓自我更有自信邁向光明。
四、如何解決恐怖情人方法
隨著人類的成長史,各有因緣與遭遇,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苦,相愛別離憎恨相聚,慾望多就煩惱多。人類、環境及時空的循環機遇,創造人類的生命史。活在充滿感覺的觸性中,人類遇到情緒感覺問題的失控,個人的意志身不由及。個人可透過組織的力量協助個人發揮解決問題的力量。
但是當熱戀交往時,愛情沖昏頭,往往忽略伴侶的不當相處行為,以為對方的控制慾、緊迫盯人、暴力傾向都是愛你的表現,而反覆覆合,這是錯誤的認知。經常肢體暴力與言語暴力,為情自傷或自殺威脅恐嚇,而談分手時已經漸漸進入恐怖邊緣,所有起居作息受到很大衝擊。桃園張老師在「開心戀愛,安心分手」重要課題中說,面對恐怖情人謹記三不原則,1.不接觸2.不聯繫3.不激怒。請家人或對方親友幫忙勸說開導。留意對方傷人或傷自己之危險行為。再尋找專業管道協助處理,如社會免費服務專綫1980。談分手要家人陪同,千萬不能以言語或行動激怒對方。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婦女的人身安全三大威脅是性侵害、家庭暴力、追踪騷擾。男性追踪騷擾行為案比率占8成。而且經常發生又危險性高、常復發性又恐懼感高的犯罪特色。國內近來恐怖情人等追蹤騷擾事件頻傳,新聞媒體報導屏東發生假車禍真擄人命案,引發社會各方關注。三立新聞記者盧素梅報導:行政院院會2021年4月22日通過「跟踪騷擾防制法」草案。明確定義監視、跟踪、盯哨、守候、威脅、侵犯、岐視、用電子通訊設備干擾等行為態樣,逼非意願行為舉動,經警察干預後,告誡後屢再犯者,法院得核發保護令,再屢次反覆實行,法院得預防羈押。經識別犯罪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新台幣30萬以下罰金。這對弱勢群體是一種社會共同安全的福利與保障。
鑾克、羅賓蓀、塔福特三位社會工作學者,以成長心理學為基礎,認為人的行為受意志所影響。當恐怖情人暴力發生時,他個人行為已經失去理智對自己的行為不清楚不了解,需要專業的心理師來分析潛意識的精神人格行為。後來社會工作者更發現,除了個人特質外,環境問題影響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
家庭系統中親人、情人、朋友角色的溝通產生問題,即互相溝通不良而產生暴力事件是最大原因。清官難辦家務事,感情問題是循環反覆無常發生。要診斷問題的徵狀,層面範圍很廣,收集整個案件由個人、家庭、朋友群、小團體、學校、工作單位及大環境等,這是一個生態的系統運作的結果。(謝秀芬 2016)用科學的知識,整合人類行為的環境,及探討人類行為的因素。那裡有問題,病因就在那裏。個人行為性別教育特別重要。
對於性別的教育,有階段性的分析如下:
1.幼兒及國小~了解性別的結構與功能,懂得尊重他人。
2.國中時期性別教育~注重人際關係與家庭倫理。
3.高中時期性別教育~注重專業知識的培育與生命能量啟發的活動。
4.大學時間性別教育~社會的責任與使命感。
多参加社團活動,培養正能量的陽光思想。懂得施比受更有福報的感恩思想。
五、結論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如與恐怖情人交會,生活規律失調,艱苦難熬一生難忘。石瀝新(2020)說,疫情讓我們好好省悟恐怖情人真如COVID-19一樣,我們失去自由、限制外出與群聚生活,手機定位,保持安全距離等,怕染上疫情又懷疑他人染病,失去做人基本的同理心。染上病毒身心折磨已失去理智。
中央社CNA新聞報導新北雙和醫院確診病人持水果刀攻擊3位護理人員,可見確診者已經恐懼到人生頓覺無依無靠絕望到底。他們也不想染上病毒,更怕面臨死亡,這種極端的消極自殺或暴力傾向,整個過程如同恐怖情人的翻版。
台灣因疫情已陸續死百人染病萬人,況且越來越嚴重,新聞報導子女無法送終,就這樣孤獨離世,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可爭執與存活的意義。
恐怖情人到這時候好好的細考,你們吵什麼,為了什麼目的而吵,生命是很脆弱的。整個社會結構都變遷,社會秩序重新洗牌,社會疫情災難的風險防疫策施讓城市各個內部體制對韌性規劃設計再重新審視,也改變了生活習慣。過度文明帶來人類新的災難,基因的變種與大量破壞自然宇宙均衡成長,以及人類享受太充沛的物質與複雜的人際網,換來神奇的警告。蔣勳(2020年7月3日)說,病毒逼我們重新回到一個很純粹的人。他剛從英國返台,在自家隔離防疫期間,孤獨的回想過去,聽古老的音樂,看數量有限的舊照片,回憶古老的舊街,所有的活動頓然靜止。
這次疫情不僅帶給歷史、科技、醫療及普世救濟種種的社會工作,人還要孤獨面對自己,學習跟自己對話。過去安逸生活覺得安逸是常態,曾經擁有的東西並不天經地義是不變。傳染病的傳播和大自然脫序有關,人類不知不覺中,已經破壞宇宙自然的循環秩序。
疫情封城所有生活回歸靜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2020年3月發佈地對空拍對照圖,對比疫情前後的差異。讓本來無法達成的減碳目標,因為COVID-19而使全球碳排量大降7%。大環境的改變,恐怖情人需要學習沈澱情緒,找尋孤獨的樂趣。孤獨(solitude),從西方文字根源來看,字根是sol-,就是太陽。孤獨能讓眼睛深邃亮麗,孤獨能讓快轉動的現代生活尋找適合自我的節奏。把動作慢下來,恐怖情人彼此學習溫柔的跟自己講話,點上心中的蠟燭,淨空內在的汚染。
人的生命是無常,人生不會再重來。當下還活著都是恩典,重新修復彼此關係,建立新的人際網,再制定愛情EQ量表,瞭解自己也瞭解對方。在時間的經驗中平衡感情與理智。回到終點,恐怖情人經過疫情生死別離的洗禮,人生最重要就是生命。
六、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吳佩瑩(2020年7月31日)「愛情暴力」愛心理平台,台北:風傳媒新聞。
2.呂秋遠(2017年2月13日)「情緒勒索」風生活、情感、心理平台,台北:風傳媒新聞。
3.李政家(2019年7月30日)「疾病,從大腦失衡開始」台北:新作然主義。
4.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5.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中心。
6.劉瓊霞(2018年6月20日)「恐怖情人」健康醫療網,台北:風傳媒新聞
7.周慕姿(2017年2月24日)「你被情緒勒索了嗎?」天下雜誌 台北:寶瓶文化。
8.盧素梅(2021年4月22日)台北三立新聞報導:行政院院會通過「跟踪騷擾防制法」草案。
9.蔣勳(2020年7月3日)「學會孤獨和自己在一起」台北:天下雜誌
10.石瀝新(200年7月7日)「從新冠肺炎來看懂甚麼是恐怖情人」歷久彌新-石瀝新 FACEBOOK 平台
(二)翻譯書籍
1.漢米彌頓(Gordan Hamilton)(1917)社會診斷(Social Diagnosid)
芮奇孟(Marry E. Diagnosis)出版
2.Sigismund Schlomo Freud(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923)「Ego and the Ld」「本我、自我、超我」中「determinstic view of man」「人的決定論」
取自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3.蘇珊・佛沃,唐娜・費瑟(Susan Forward & Domna Frazier) 「情緒勒索」Emotional Backmail
譯者:杜玉蓉 (2017年9月1日)台北出版:究竟
4.鑾克、羅賓遜、塔福特(1924)
Otto rank「意志論人格觀點」Tessie Tract 「運用機構功能」Virginia,Robinson「社會工作技巧是產生行動力及掌控變遷過程的動力」-意願心理學
取自黃源協等(2020年6月)「社會工作概論」
台北市:雙葉書廊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